2008年金鼎配资,四川汶川发生了8.0级特大地震。大地在强烈的震动中摇晃,短短几秒钟内,无数房屋轰然倒塌,很多还未来得及逃出的群众瞬间被压在废墟之下。
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,国家立即启动紧急救援行动,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被困群众救出。解放军部队迅速响应,15万名战士昼夜兼程,拼命向灾区集结,他们明白,每快一步,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。
与此同时,部队还组建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空降小队,准备从近5000米高空伞降茂县。彼时余震频繁,天气恶劣,地面没有任何标识,跳伞无异于九死一生。然而,这些空降兵毫不犹豫,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必须抵达灾区,与外界建立联系,才能尽快展开救援,救出更多生命。
展开剩余86%这15名勇士分别是:李振波、于亚宾、王君伟、王磊、刘志保、殷远、任涛、李亚军、郭龙帅、李玉山、赵四方、刘文辉、赵海东、向海波、雷志胜。
茂县的孤岛
在汶川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中,茂县尤为特殊。由于通信中断,它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,成为一座“孤岛”。茂县山高沟深,悬崖、河流遍布,若不清楚实际情况就贸然组织救援,一旦发生余震,极可能引发次生灾害,带来更大的伤亡。
于是,空降成为唯一的选择。即使当时大雨滂沱,云雾笼罩,几乎无法看清地面,部队依然决定派出最优秀的空降兵执行这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。
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,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。他自1978年入伍,经验丰富。虽然已48岁,并且有六年未亲自执行过跳伞任务,但在领导和战友的信任与鼓励下,他毅然担下了重任。
极限伞降
5月13日,李振波带领100名空降兵赶赴茂县。暴雨、强烈气流使飞机颠簸不止,许多人呕吐不已,跳伞几乎无法进行。为了避免无谓伤亡,他果断决定返航,重新制定方案。
经过反复思考,他选择了难度更大的翼伞。虽然操控复杂,但受天气影响小,更适合复杂地形。最终,他挑选出22名有翼伞经验的战士,再进行分组和调整。
其中,年仅20岁的向海波坚持请求参战。尽管年轻,但他出色的能力赢得了认可,最终也加入了跳伞队伍。
5月14日,雨终于停歇。机舱内,李振波鼓励战士们:“同志们,这次任务凶险,但我们是军人,灾区人民在等我们!”随后,飞机飞至4999米高空,舱门缓缓打开,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。
“只要看见地面,就是希望!”李振波说完,率先跃入云层,其余战士紧随其后。
跳伞过程中,意外不断。李振波的主伞无法打开,他冷静操作,最终在距地面1000米时才成功打开备用伞,惊险降落。落地后,他焦急寻找战友,直到听到有人呼喊“连长,我掉沟里了!”才放下心来。陆续地,其他战士也被找到。虽然有人受伤,甚至有人短暂休克,但在救治后全员脱险。
这些空降兵没有休整,立刻投入工作,建立通信,与外界取得联系,使救援力量迅速赶赴茂县。当地群众看到解放军时,忍不住泪流满面:“解放军来了,我们有救了!”那一刻,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。
15年后的他们
15年转瞬即逝,当年的空降勇士们,有的继续留在部队,有的退役转业,走上不同岗位,但始终坚守着军人的使命。
- 李振波:退役前一直在空降兵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,2021年退休,如今安享晚年。
- 殷远:当年负伤,如今是伞训教官,培养新一代空降兵。
- 于亚宾:成为某营伞训主任,将经验传授给年轻战士。
- 向海波:从当年的小战士成长为连长,能够独当一面。
- 雷志胜、王君伟:选择转业,一个投身家乡建设,一个成为人民警察。
- 王磊:转型为教师,教书育人,并鼓励学生参军报国。
- 郭龙帅、任涛等人:分别在交通运输、街道办、运输等行业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。
他们无论身处何处,都保持着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军人本色。
精神的传承
2020年5月12日,当年空降的视频首次在网络公布。看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跳下的身影,无数人热泪盈眶。
汶川大地震是全体中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痛,但也正是在那场灾难中,我们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畏与担当,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这15名勇士的壮举告诉我们:军人的使命不只是一时的战斗,而是终身的责任。他们那一跃,不仅是为了救援,更是中国军人精神的象征。今天,他们依然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,用行动继续守护人民。
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信念,我们相信金鼎配资,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